互联网:新高峰还是新泡沫

[复制链接]
查看: 382   回复: 0
发表于 2005-9-24 09: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互联网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钱,而是出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样不是找下一轮的资本。只有真正明白并从根子上积极调整,我们的网络才可能坚实地走向新的辉煌。
  8月,沉寂已久的中国互联网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互联网行业瞬间诞生了两个市值近40亿美元的公司:百度和阿里巴巴。北京时间8月5晚11点40分,中文搜索服务商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正式挂牌上市。当天,发行价27美元的百度,以每股66美元高开,并直线上闯至151.21美元,收盘于122.54美元。按此价格,百度公司的市场价值为39.58亿美元,成为纳市中国第一股。但随后的几天里,百度的股价持续微弱下跌,美国东部时间8月12收盘时,百度的股价停在95美元上。8月11,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一宗并购案发生了。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同时获得雅虎10亿美元投资。雅虎在阿里巴巴的经济利益是40%,拥有35%的投票权。简单算一下,雅虎相当于掏出25亿美元买了一个在2004年总收入才6亿元人民币的公司。
  网络泡沫再起?
  按照百度第一天的股价,其市盈率最高达到2450倍,远远高过了雅虎、G oog le等高科技公司。而此时百度的年收入才仅仅1400万美元左右。
  有分析师测算,如果把此次雅虎对阿里巴巴股权的并购比作是一次IPO的话,则阿里巴巴股票的市盈率(P/E)接近90倍。
  显然,投资者对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充满了寄托,关键是,现在的百度和阿里巴巴能否承受如此大的重压?这样的寄托是否会令企业的业绩有同样的热度?百度股价的持续下跌似乎又让人感到了迷茫,这一切是互联网发展的正常现象还是昙花一现呢?
  6年前网络泡沫在美国破灭时,曾使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网络今天的绚丽夺目,无疑让很多人想起那次泡沫破裂,发出“.COM泡沫是否重来”的疑问。
  其实,无论是互联网“老人”张朝阳,还是百度“新贵”李彦宏,都不否认泡沫存在的现实。但在他们看来,问题似乎并不在于是否存在泡沫。他们乐观的是,今天的网企普遍都有明确的收入模式,都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不像当年的互联网公司只能创造“眼球经济”。更乐观的人还认为,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庞大,可以为这些企业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
  并且,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也清醒地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百度CEO李彦宏就明白,此刻的股价和市值只是短期现象,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些高科技企业的盈利模式也都渐渐成熟,业绩的高增长也并非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中国互联网市场的庞大为这些企业的成长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说,几年前的那个资本泡沫现在确实烧到中国来了。但是泡沫整体上是有利于发展的,这次的规模也比1999年大多了,当年是以百万美元为单位来计算的,而现在是以亿美元为单位来计算,这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是好事,过量的资金也并不是坏事。
  但是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普遍都有着明确的收入模式,无论是百度的竞价排名也好还是阿里巴巴的B2B电子商务也好,都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惟一的危险在于,现在的经济效益与公司市值相差太远。
  不过,美国B an co rp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巴里兰德尔的一席话可谓忠言逆耳:“我现在还不能叫它是投机泡沫,但市场的表现越来越像这种情况了。”
  美国分析家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某些互联网企业的市值已经名不符实。例如在线旅游站点T rave l-zoo,公司目前的市值高达10亿美元,但其第三季度营收额仅为950万美元,利润为210万美元。T rave l-zoo的本溢比已经高达173倍,甚至已经超出了eB ay的80倍。对此,美国技术研究公司的分析师马克·马哈尼认为:“这些企业的市值已经远远超出实际水平。”
  门户网站Lyco 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鲍博·戴维斯认为:“投资者此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事情本身也许并没有外表那样辉煌。目前,有些投资者已经被表面现象所蒙蔽。”
  “现在只是一种投机性的狂热,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旧金山的一家专门投资亚洲对冲基金的公司T r ice ra C ap ita l的投资经理雷蒙林从专业角度冷眼评论道,“但是正如以前的那些泡沫一样,其上涨的势
  头仍有可能继续,投资者在短期内也仍然能从那些比较盲目的人们那里赚到钱,但是对看中公司未来利润与现金流量的长线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荒谬的价位。”
  针对百度而言:“这只股票的上涨是极不正常的,是另一个泡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全球商业研究中心(C en te r fo r G lob a l B u s in e ss R e sea rch)的主任法里伯兹·加达(Fa r ib o rz G h ad a r)说:“就以其每股27美元的发行价来说,也是其销售额的64倍。即使该公司去年的收入增加了两倍,64倍的市盈率也还是太高。”
  针对当前的网络投资热潮也有的行家意见与加达的看法正好相反,国家信息中心公共技术部主任宁家骏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盲目性的“眼球经济”到现在以能否取得经济效益为尺度,中国互联网在理性中走向繁荣。在全球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企业都在中国寻找机会,不同领域的合作竞争态势加强是很自然的。不过,与上世纪90年代末相比,这种繁荣要理性得多,泡沫要少得多。CBS M a r-k e tW a tch的合创人比尔·比绍普(B ill B ish op)认为,百度价格的火箭式上涨与其发行价位过低有关。他说:“如果我是百度的话,我会对我的银行家们极为不满。他们使百度放弃了近1亿美元的利益。百度所筹集的约1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对一个要与G oog le、雅虎和微软竞争的公司来说,只能说是个远远不够的零头。”
  上世纪的泡沫年代
  时光回到上个世纪的1999年,互联网泡沫膨胀的疯狂时代。2000年,以科技股为代表的纳斯达克股市崩盘,网络泡沫破灭。根据W ebm e rge rs统计,自2000年.com泡沫破灭以来,全球至少有4854家互联网公司被兼并或者关门。全球互联网产业进入了“严冬”,“多米诺骨牌”效应带动IT产业整体下滑,市场一片低迷。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灭终结了互联网公司第一次快速增长的势头。网络泡沫,是2000年的普通人一提起网络首先联想到的名词。互联网企业经过这样的波澜跌宕,开始反思自身原因。
  “概念”代替经营是个有趣的话题。两年前,很多人都用虔诚的心态传播过一个“现代乞丐故事”:街头的一位乞丐在碗上的BEG后面写了.com几个字母后,乞讨到的美元就明显比其他的乞丐多了;不久,他又在BEG前面加了个字母e,投到碗里的钱又多了不少,而且还有人和他洽谈“上市”问题……这则笑话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乃至互联网业界的“市”态炎凉。纽约的一位经济学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创业者还没有买到自己的第一身像样的服装之前就能筹集到第一笔1亿美元,这样的经济还是第一次出现。”
  而当年的单一“眼球经济”模式也注定了互联网的失败。网络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一个互联网企业如果仅仅靠一个概念和一种模式,显然是不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互联网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市场的热点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且,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和充满想像力的领域。如果一成不变死套某种模式,怎么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网络市场。
  跟风投机盛行也是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期望值+股票效应创造了雅虎、网景的一夜暴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时间,地球的每个角落都在传诵着网络捞钱的神话———网络就是经济,网络就是金钱。这种效应催动了整个互联网车轮的极速运转。当时曾有人戏用“抄”、“炒”、“钞”三个谐音字形象地半讥半讽了那时网络的浮躁:“抄”完网站,然后用美“钞”热“炒”。在那时,行业人士指出,互联网业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不是钱,而是出路。解决问题的关键,同样不是找下一轮的资本。只有真正明白并从根子上积极调整,我们的网络才可能坚实地走向新春。那么,若干年后的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呈现什么样的态势呢?
  雅巴事件掀起联盟酷热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结盟热”。前,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CEO马云和雅虎COO罗森格联合对外宣布,雅虎将把雅虎中国的所有业务(包括门户、一搜、即时通讯、3721以及雅虎在一拍网上的所有资产)并入阿里巴巴,同时追加10亿美元以换取在阿里巴巴40%的股权以及35%的投票权。至此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宣告完成。新阿里巴巴的董事席位中,阿里巴巴管理成员占两席、雅虎占1席、软银占1席。
  雅虎中国用10亿美元和所有资产,40%的股权,却只换来35%的投票权,这里5%的关键差距就是,雅虎事实上并未获得新阿里巴巴公司的绝对控制权。纵者难道别有用心?
  并购前,阿里巴巴和雅虎拥有一个共同的大股东:
  本软件银行。10年前,本软银就开始投资雅虎。而从2000年以来,阿里巴巴先后两次从本软银得到约80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据阿里巴巴内部人士透露,目前软银约持有阿里巴巴27.4%的股份。本软银是阿里巴巴和雅虎共同的股东。
  此前,雅虎本和UT斯达康的合作也是由共同的股东软银“撮合”的,软银利用其控股的Y ah oo BB将UT斯达康带入本电信市场,并且直接抬升了UT斯达康的业绩。雅虎本已成了软银的一个互联网运作平台。
  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的并购会成就阿里巴巴的跨越吗?不管怎么样,并购后的新阿里巴巴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带来的冲击将是空前的,它将与新浪、搜狐、百度形成直接竞争,也给易趣、微软M SN、G oog le等带来新的挑战。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从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至今,幸存的网站间的并购从来就没有停息过。从2002年eb ay3000万元购买易趣33%的股份;到2003年,三大门户网站之一搜狐以3亿元买下中国游戏门户17173.com、中国房产网站focu s.com和中国最大的校友录网站ch in a ren.com;从到2004年亚马逊以7500万美元全盘收购中国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卓越有限公司;再到2005年G oog le注资1000万美元到中国版G oog le———百度。互联网界每年一连串的并购“大戏”,足以让我们这些观众感到眼花缭乱。
  但仔细想来我们发现,以前这些戏中的主角,并购方一般都是处于绝对的强势,或者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实力相当,双方有很大的互补性。然而这次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却没有遵循这个规律,而是一个被业界喻为“蛇吞象”的壮举。对于中国企业界,甚至中国的普通民众,这也无疑是值得庆祝的时候,尤其是在中海油与海尔海外并购双双“落马”以后,阿里巴巴“迎娶”自行“献上”的雅虎中国,加上10亿美元的“嫁妆”,无疑能驱散其他并购失败所留下的阴云。这让我们想起2004年末,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之时,也让大家为中国企业的逐渐强大而倍感骄傲。这次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都呈现出了中国企业并购案的新特点: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开始摆脱被外资收购的宿命,开始主动出击,敢于以小搏大上演“蛇吞象”壮举。
  未来网站的赢利模式到底在哪
  经过了5年的沉寂之后,近期互联网界热闹非凡:盛大在纳斯达克股市奇袭新浪,M SN和G oog le相
  继高调进入中国,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被聘为G oog le中国总裁,百度IPO首股价狂飙股市,市值一举超越盛大,而最近发生的阿里巴巴、雅虎中国联手打造中国互联网巨舰的新闻更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互联网业界涌动着重大变化———未来网站的赢利模式到底在哪?
  以新闻播放业务为主的网络三强———新浪、网易、搜狐正在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传统意义上的“老大”新浪感受得最为明显,这从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便可看出———在营业收入规模、营业利润和市值这三方面的任何一方面排名,新浪现在都已经不再是中国第一了。它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滑落下来,显见的原因是今年2月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姓名解析与人生预测类的短信产品实行电视广告禁播令,对新浪2004年收购的网兴科技的短信产品营销产生严重打击,业绩大幅下滑。但新浪事实上面临着更长期也更艰苦的产品结构调整问题。
  回顾过去几年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大浪淘沙,赢利模式正在向立体、纵深发展。网络游戏、搜索引擎、无线短信等业务或是给互联网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润,或是成为网络经济的救命恩人。目前的互联网公司都更加理性,拥有了各自清晰的商业模式,如百度的搜索引擎、盛大和网易的游戏、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新浪以内容吸引广告、TOM与电信业相结合的增值业务等等。
  最近,腾迅和M SN相继推出了新闻增值业务,由于其技术门槛很低,相信其他专业网站也很容易效仿。从中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新的赢利模式亟待推出。在制造业中,没有核心技术的国家也许还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来生存和发展,但是在IT业中技术是竞争中最核心的要素,对某些很有市场前景的服务掌握领先技术,全球市场的大门就是敞开的。再也不必因为国界的限制而受到“比较优势”的束缚了。
  作为互联网经济一种全新的网络状态,移动互联网也开始在新一轮的复苏中,寻找和尝试可行的商业模式。尽管刚刚起步,产业战略棋局看起来却已经相当明晰:“互联网沉睡的海量内容+电信移动网络有效的收费渠道”,而这也是第一代互联网经济重新确定的产业大方向。手机终端的个性化以及移动网络的交互性,让移动互联网从诞生之起便拥有了强大生命力,而中国3.5亿的手机用户,更成为这个想像市场的坚强后盾。2005年,中国移动将W AP业务确定为年度重点之一,市场为之一动。7月,当手机上网包月的旋风从珠江流域刮到京城时,全国已有10个省份推出10-30元的不计流量W AP包月服务。互联网与电信网络的碰撞值得期待。
  中华工商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