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网络匿名等原因,网络欺凌与网络暴力的行为,比现实世界中表现得更突出。诺顿网络安全顾问玛丽安·梅里特女士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青年人都曾经受到网络暴力的干扰,亚太地区的比例更高。她在香港得到的数据是30%。
不久前,北京一所高校里的学生团体在人人网上的公共主页账号相继遭遇盗号。盗号者在这些公共主页上发布该校部分辅导员的隐私信息,甚至在主页上发布不雅色情图片。盗号者利用公共主页散布不良信息,不仅污染了网络环境,也对当事人造成了影响。有学生在网上谴责盗号者的行为,结果这名学生的人人网账号也被恶意盗号。
管理某一个公共主页账号的小张告诉记者。在日常的生活里,她多次感受到网络带来的困扰。有的是同学上传了一张自己并不愿意展示给他人的私人照片,有的是不认识的人在自己的网络文章后留下带有误解的评论。她曾发过一条微博表示对某明星的反感,没想到第二天就引来了该明星粉丝团蜂拥而至的谩骂。
由于网络匿名等原因,网络欺凌与网络暴力的行为,比现实世界中表现得更突出。2月28日,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的“远离网络欺凌——中美专家解读互联网安全形势”讲座上,诺顿网络安全顾问玛丽安·梅里特女士谈到了全球各地的青年人普遍遭遇到的网络骚扰、网络暴力现象。
玛丽安·梅里特表示,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的青年人都曾经受到网络暴力的干扰,亚太地区的比例更高。刚从香港来到内地的玛丽安·梅里特说,她在香港得到的数据是30%。
她分析说,网络欺凌与暴力行为的起源,与互联网活动初期网上活动基本上是匿名的这一特点有关。在美国,一些偏激的团体和网站爱在网上搞一些恶作剧,在网上,专门有一批爱煽风点火,搞过火行为的人。
“这与青少年成长过程心理发展的需要,以及当今青年人对网络的依赖有关。”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教授雷雳说。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有着独特的心理需求,在网上,他们可以自如地选择性地呈现自己,找到带给他们亲密感、归属感的小团体,可以独立作决策但又能满足实际的需要,甚至过火地发泄情绪却不会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任何后果,这些都让青少年觉得“网络很好”,喜欢上网。
在雷雳看来,在网上说一些故意惹别人不开心、过激的话,重复地发布信息骚扰别人,恐吓别人,造谣对别人污名化,发布裸照或涉及和性有关的内容,把某个人踢出网上的团队等,都是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
2004年的美国电影《贱女孩》中讲过青少年之间的网络暴力现象,网络谣言可以误解、僵化一个人的形象,让女孩之间的小团体彼此残忍地对待。现实社会中,有些学校里供学生发布“绯闻”的网站也是网络欺凌的滋生地。
无独有偶,在中国,陈凯歌的新片《搜索》,讲述的也是一桩网络暴力(人肉搜索)引发的悲剧。
“很多青年人不知道向谁说这个问题。” 玛丽安·梅里特说,有时候问题的关键在这里。
在美国,网络欺凌针对的弱势群体往往是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变性者,有时只是“你和别人不太一样”。例如刚到了一个新的学校,升学过渡时,总有一些人比别人更有“权利”一些。不难理解,这些弱势者往往不会选择向长辈、老师、机构谈到此问题。
小张所管理的公共主页在被盗号后,第一反应也不是向学校求救,觉得那样“不太酷”。她告诉记者,即便找了老师,老师大多也会拿“网上的小事,自己解决”敷衍回来。
记者致电人人网客服中心反映此情况,如果用户遭遇盗号,用户可以通过提供注册信息、身份证信息等确认身份,然后拿回号码。同时,人人网的服务器也会自行检测,如果发现黄色图片等不良信息,系统会自行删除并以站内信的形式告知用户。
可对于谣言,恐怕再聪明的电脑也无能为力。在美国,一个13岁的孩子在校园里成天被其他的孩子讥笑,最后不堪忍受,也没有和父母讨论过这个问题,就选择了自杀。这个案例使得美国出台了一部新的法律。
这已经不只是互联网的问题,更是教育的问题,网络欺凌带来的伤害并不比现实中小。玛丽安·梅里特建议说,青年人可以借助安装网络安全软件抵挡网络欺凌。不仅如此,在游览网站时,应首先关注网络隐私安全方面的设置,并且跟好友进行分享。在登录社交网站时,密码加上手机上发送的代码双重验证,离开时要退出网站。“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在网上的形象,这对于毕业后找工作都会产生影响。”
雷雳希望青年人健康上网,把网络作为一个工具,不要因为上网而失去与日常生活中的朋友和家人社交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