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噎废食 为何要将网络信息“毒魔化”
作者: 2004-11-25 1:00:53
原始出处: 《江南时报》 【原文地址】 b55533c
深圳“妞妞”事件在由网络掀起之后,迅速形成一股强烈的舆论风暴。除了深圳本地的媒体保持可疑的缄默之外,全国几乎所有的新闻媒体都予以了报道。几番追问之后,深圳有关方面最终出台了一个并不令人信服的“调查结论”而将此事暂告一段落。令人感到忧虑的是,深圳有媒体却“适时”地“痛定思痛”,发起了一场耐人寻味的“拒绝网络毒品”运动,大有将网络“毒魔化”之势。
网络是一种新媒介,其开放、便捷、互动、即时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的优缺点同样突出。仅就网络信息而言,由于其门槛低,缺少专业的“把关人”环节,因而其信息来源鱼龙混杂,不可全信。但是,即便如此,因为网络传言的失真,就完全阻断网络“信息”甚至是网络“传言”的通道,既不可能也不可行,强制性的措施最终将使网络凋蔽,群怨沸腾,这种因噎废食的举措,势必会因为成本巨大收益甚小而凸显出其不理性来。
在各级政府倡言提高执政能力的今天,能够科学而理性地驾驭媒体,也是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对政府部门来说,网络不仅仅是获得信息的途径,更是了解舆论走向、了解民情的有效渠道。由于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传统媒体自然有必不可少的严谨一面,同时也带来了民众在其上面发言路径少、难度大而且被屏蔽的指数也大的结果。因此,在网络上对一些新闻事件发言,甚至就一些网络传言发表看法,这正是公共舆论形成的最自然、最便捷、最有效率的渠道。留下这一窗口,对决策者来说非常重要。从网民的议论中,决策者能够感受到公众舆论的走向,看出人心的向背和民众的好恶,从而有可能作出更加合乎民心、更为合情合理的决策,这是非常必要的。
事实上,就“妞妞”事件来说,如果没有“网络传言”,“妞妞”的父亲李意珍副书记,就不会走上舆论的前台,成为公众监督的对象。因此,网络传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舆论监督路径的不足。而网络上,人们根据自己的怀疑,根据有限的信息对某些“人”和“事”的质疑,是有着基本的合理因素的。对这些怀疑能否给予足够的重视,则考验出政府是不是具有察纳雅言的胸怀和能力。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另几则新闻。
8月4日,一度曾引起轰动的四川雅安公安局局长李海自杀案有了结论:李海收了黑社会钱财,最终自绝于人民。先前关于其身患疾病,对工作缺乏信心的说法不攻自破。在李海身亡后,各种说法不胫而走,网络上传言纷起,继而引起媒体注意,多家媒体从各种渠道侧证了李海的“非正常死亡”大有蹊跷。事实证明,网络上的“传言”并非没有道理。在没有应有的传播路径的情况下,舆论只得以“网络传言”的形式释放能量。再联想到黑龙江“宝马撞人案”、江西上饶市委书记余小平自杀案等有关部门的处理方法,不禁让人感叹不已。虽然舆论一度将“宝马案”与黑龙江省前人大主任韩桂芝联系起来,有关组织部门已出面澄清,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什么空穴来风,现在韩桂芝因违法乱纪早被双规,而主审苏秀文一案的法官收受钱财的事实也被查清,可见,舆论的怀疑并非没有道理。余小平自杀一案,迷雾重重,在经过近一年调查之后,才公布了其违纪的一些事实,但这样的事实并不能令人信服,舆论依然为之沸腾。再追溯到湖南长沙县委书记李振萼于11月1日在该县青竹湖高尔夫球场内因电瓶车发生意外受伤死亡后,舆论对其是否因公殉职的议论,都证明了群众对官员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有关部门如果不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危机公关,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传播路径的话,那么只会加重这种危机,导致舆论越发偏执起来、网络传言更加疯狂起来。
值得欣慰的是,网络传言、群众“怀疑”的合理内核,已经得到有关高层的重视。比如,网上舆论不仅成为新闻媒体的关注重点,也引起了许多部门的重视。而中央巡视组把“民间故事”作为反腐败线索之一,则是尊重群众怀疑的“合理性”表现之一。当然,群众的“怀疑”多半是来自于直觉和判断,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导致“细节”失真。但是,群众的强烈“怀疑”,往往反映出事件的“表现”与“真相”之间有较大的反差,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适时介入,通过公布相关信息进行解释和平衡,这样,才能够真正减弱传言的传播动力。
因此,对“网络传言”,虽然不可全信,但也不可“毒魔化”,必须对引起众议的网络传言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这些传言,就是打开腐败之门的一把钥匙。
作者系知名时事评论员 |
|